爱尚小说网 > 我是光绪的替身 > 第7章 新政(下)

第7章 新政(下)


“要想做到民主,有几件事是必须做的,第一就是朝廷的部门的改革。六部,或者九卿,这些都是古代的制度,在近代就不适应了,比如洋人就要求设立总理衙门,负责与外国人接洽事宜,在现代,这个部门叫外交部。现代的部门很多,但基本上与现在的朝廷的部门差别不大,我估计用个一两天就能搭起一个框架来,但是如何运用这个框架,就是诸位大人的事情了。”

        “第二,就是由专业官僚来治国理政。治国理政是个精细活,不是每一个中了进士的人都能立即上马管理一个省或者一个部门,人才也是需要锻炼的,所以学生,或者有名的大学者,只能是提出治国理政的建议,或者就自己的专业提出看法,但最终做出决定的,还是那些从九品一路做官做到一品的人。这样的人明白百姓在想什么,知道官吏是怎么干活的,也知道各地的风土民情,比只会高坐书斋的大学者更明白治国理政之要,因此也就更适合于管理国家。在现代,中国的领导者要在东南西北各个地方,县府省部各个部门都干过,这样他们才能了解国情,才能治理好国家。”

        有一批官员的嘴里发出了“哼”的声音,不消说,自然是那些没干过基层的学者发出来的。

        “因此,就有了第三,废除科举。在现代,国家选拔治国人才是与教育人才分开来的。学校负责教育孩子读书识字,懂得做人的道理,年岁长一点的,就学习科学知识。成年之后,愿意做官的人就要参加官吏考试,叫做公务员考试,考上了就可以去县府实习一年,合格之后就正式成为县府的小吏,小吏做得好的,可以成为大吏,大吏做得好的,可以成为小官,然后是大官,然后一级级升上去,直到成为国家领袖。”

        光绪问:“在现代,国家领袖也是选拔的吗?”

        吴大佛说:“嗯,这么说吧,第四点,就是官员的任免。在现代,有两套机构,一套是百姓代表,一套是官吏衙门,官吏衙门提出人选,百姓代表则投票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人来当衙门的主官。官员的升迁由上级考察决定,但官员的任免,特别是重要的衙门的主官的任免,都是由百姓代表来投票任免的,如果某个官员做得非常不好,当地的百姓代表非常不满意,那么这个官员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无法当主官了,只能在各个部门调来调去当下属。”

        “一个知县知府,如果要让百姓来决定任免,那置皇上于何处?”

        “对啊,此法断不可行。”众大臣纷纷附议。

        光绪说:“吴参谋,臣工们说的,你都听到了吗?”

        吴大佛说:“听到了。现在很多国家还是有皇帝的,但是一百年后,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还有皇帝,比如英吉利、日本、泰国,呃,现在好像叫暹罗,还有一些很小的国家也有皇帝,但大多数国家都没有了皇帝。”

        光绪问:“那些国家也是按照你说的那些一二三四来做的吗?”

        吴大佛想了想,说:“基本上来说是的,不过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做得最好的当然是中国,要不然怎么跟美国争夺世界第一强国的位子呢?”

        “美国有皇帝吗?”

        “没有。美国自建国以来就没有皇帝,都是由百姓代表选的总统来当国家领袖。”

        “那英吉利的国王也是选出来的吗?”

        “不不不,这些国王是世袭的。现代英国是个女王,九十多岁了,日本天皇也有八十多岁了吧,都很老了,他们都是世袭而来的。不过他们都有个特点,就是不干政。”

        “不干政?那皇帝每天做什么事?”

        “好像也没有什么事,就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出来祝贺一下大家,然后外国元首来了就接待一下。哦,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签署百姓代表的决定。一般是这样的,百姓代表选出一个人当首相,或者百姓代表们制订了一部法律,然后就由女王天皇签署,公告于世,告诉大家这个任命或者法律是经过国王同意的,是正式的法律,大家都要遵守。大概就这么一个意思了。”

        “狼子野心!狼子野心啊!皇上,这人真的是来帮我大清的吗?他说的一条条一桩桩,可都是在挖我大清的龙脉啊。若依他的说法,皇上将置于何处?将太后置于何处?”

        众人纷纷站起来指责吴大佛,吴大佛也不与他们争辩,坐下来喝茶。

        “肃静。”太监见光绪眉头紧皱,赶紧喝止。

        光绪说:“那皇帝岂不成了傀儡?”

        “可以这么说。他们在政务上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连自己的事情也不能做主。比如说吧,这是真事哈,日本天皇很老了,想要提前退位,让自己的儿子接任天皇。但是首相不同意,于是天皇和首相互相拉锯了几年,天皇费了好大的劲,这才退位成功。”

        “那首相要篡位怎么办?”

        “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两点,第一,国家法律规定了皇室的继任顺序,国王死了,谁接替,这都是固定好的,有专门的大臣负责,这个大臣是由皇帝任命的。第二,首相并不是终身的,四年一任,可连任一次,也就是一个首相最多干八年,就必须让位给其他人。每位首相就任的时候都必须向国王宣誓效忠,如果他有一丝丝想违背誓言的做法,他的对手就可以要求百姓代表把他罢免,再加上当皇帝也不能大权独揽,所以没有哪位首相会想着篡位。”

        “这就是君主立宪制吧?”一直没说话的李鸿章开口了。

        “李中堂说对了,就是君主立宪。国家的最高权力在于宪法,百姓代表制订宪法,同时保护皇室的利益,以皇室作为国家的代表。说皇帝是傀儡好像不合适,说他是个吉祥物或许更好。有皇帝,国家团结,国民一致对外,没有皇帝,或许就会有人琢磨着如何用歪门邪道当皇帝,国家不得安宁。”

        “为人民服务,朕要当百姓的仆人了吗?”光绪感叹道。

        张之洞说:“皇上,吴参谋所言,皆为百年后之事,万事不可一蹴而就,必得徐徐图之,所谓平等、公开、法治、民主等事也必须由皇上开启,不可任由他人制衡皇上。”

        “扑哧。”吴大佛突然笑了起来。

        张之洞说道:“吴参谋对本官说的可有异议?”

        吴大佛摆摆手说:“张大人请原谅,我并没有笑话张大人这句话的意思。我突然想起来,我在现代看张大人的简历,通篇都是说张大人做了什么贡献,干了什么有眼光,有想法的事情,唯独记了两件张大人笑话,特别有意思。”

        “两件笑话?本官的笑话在百年之后依旧有人记得,不妨说说。”

        “哦。是这样的,张大人开汉阳铁厂的时候,要跟外国人买设备,外国人说要先化验铁矿石,再确定用什么设备。张大人说中国地大物博,什么矿石都有,结果设备买过来之后,当地的矿石和煤炭都不能用,用了的话生产出来的都是废品。要用很远地方的矿石和煤,成本高昂,铁厂连年亏本。结果张大人又不得不斥巨资将设备进行修改,这才生产出合格的钢铁。”

        “吴参谋可真是个妙人啊。还有一件笑话是什么?”李鸿章笑着问。

        “还有一件,是张大人开了个织布厂吧,还是什么的,本来是挣钱的,可是因为铁厂亏本,所以一直用织布局的钱去贴补铁厂,导致织布局长期借高利贷,被利息压得喘不过气来,一直无法扩大规模。后来好不容易要扩大规模了,买了外国的设备,却一直没把厂房建好,导致设备在码头上风吹雨打,多年之后才投入使用,还坏了不少设备呢。”

        “哈哈哈哈。”在李鸿章的带领下,不少官员都大笑起来。

        张之洞气得吹胡子瞪眼,起身想拂袖而去。

        吴大佛赶紧站起来拉着他的袖子说:“张大人莫怪,张大人莫怪。在史书上,张大人除了不太会做生意,闹了这两个笑话之外,其他的决策都是个顶个地厉害。就像刚才张大人对皇上说的,刚才的一二三四今天大家听听就是了,要做到这些,估计也不是这辈子能做到的事情,一步步来吧。张大人可别生气了,气坏了身子,怎么帮皇上实现大清的中兴啊,之后大清至少十几年的繁荣都得靠着张大人呢。”

        听了这些话,那些笑话张之洞的人不说话了。张之洞也转身对吴大佛拱手,然后跪下对光绪说:“臣不敢当皇上的肱骨之臣,唯愿尽平生所学,助皇上兴旺大清。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人见状,都下跪磕头。

        全场只剩下吴大佛还站着,光绪看着他,旁边的太监也看着他。

        吴大佛四下看了看,拱手弯腰说:“皇上若真的想一步步走向强大,就从废止跪拜开始吧。上下平等,可不是说说而已。”

        光绪扬扬手,说:“众爱卿平身。”

        “谢皇上。”

        “众位爱卿,吴参谋提议的,废除跪拜之事,如何?”

        “皇上,万万不可。见君而跪,历来如此,怎么可轻易废止?”

        “皇上,向您磕头可是老臣一世修来的福气,多少人想磕头还不可得,怎能废除?”

        ······

        众人纷纷表态,不同意废除跪拜礼节。光绪看向张之洞,张之洞说:“皇上,吴参谋所言之事,不论是一二三四,还是五六七八,都是非常重大之事,不可轻易决定。臣提议,众位大臣多加思索,再议吧。”

        李鸿章也说:“皇上,臣附议,日后再议。”

        光绪说:“那好,此事搁后再议。”

        这时,一个太监进来说:“皇上,太后有召。”

        光绪说:“好。退朝。”

        吴大佛刚想离开,另一个小太监过来对他说:“吴参谋,太后有召。”

        于是光绪和吴大佛前后脚就进了储秀宫。

        待坐定,太后说:“皇上,今个早朝的事,我都知道了。吴参谋说的这么多大事,事事难办,最简单的就算是废除跪拜之礼了,可也办不成,你怎么看?”

        光绪说:“这些个老臣着实迂腐,在他们看来,什么都别动,对他们最有利,若是如此,我大清可真有亡国之危啊。“

        “吴参谋,你说呢?”

        吴大佛斟酌了一下,说:“其实这种事,臣子是断断不敢做决定的。万一是皇上在试探他们呢?所以他们势必要维持。我觉得吧,这种事得由皇上自己提出来,从小处提出来,慢慢改,大家习惯了,也就成了。”

        “皇上,我觉得你若是真想改,可按照吴参谋说的试试。”

        “孩儿,一切听亲爸爸教诲。”

        太后看了光绪一眼,说:“皇上先去忙吧,我跟吴参谋说说话。”


  (https://www.23xsww.net/book/94821/94821465/31517260.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xsw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wap.23xsw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