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雄霸大明朝 > 第244章 袁崇焕之清君侧

第244章 袁崇焕之清君侧


临江楼,十六道天南海北的佳肴上桌。

        外厅琴艺大家徐拂抚琴恭候,袁枢早已订好了饭局,仿佛他就知道朱延平能办成这件事。

        两人将斗篷解下,交给各自护卫,朱延平佩剑随身携带,袁枢瞅了:“这地方用不着如此,后面站着的是魏良卿。”

        朱延平目光左右打量着,摇头:“谨慎大错,这地方百年老字号,怎么成了魏家的?老魏的手管的好,怎么家里人就这德行?”

        袁枢也将自己的佩剑重挂上,与朱延平站在外厅一侧的水盆前洗手,对着巴掌大镜子照了照,满意一笑:“谁的手都一样,老魏是吃多少吐多少,他是现吃现吐。其他人,吃下去的金银早晚还是要吐出来的,或让人开膛破肚,没甚区别。这临江楼,十年时间转手四五次,谁能真正吞下去?”

        擦着手,朱延平问:“那怎么才能真正吞下去?”

        “勋戚侯伯,与朝廷休戚与共,成为他们中的一个,便可富贵延绵。”

        说着袁枢扭头,上下打量朱延平道:“贤弟世职镇虏卫正三品指挥使,现在也是勋臣行列,子弟也是功勋子弟。将来的路,比我这边要宽的多。”

        “将来的事情,谁又说的准?”

        两人要进内厅,徐拂婢女捧着曲单上前,袁枢看一眼单子转手递给朱延平,朱延平看着一连串让他觉得高山仰止的曲单,笑道:“随意,音律杀伐铿锵还是轻柔雅致,皆可。”

        “回将军的话,曲乐最难的还是随意一曲。”

        徐拂款款起身,双目灼灼,粉面桃腮认真打量着朱延平。

        朱延平侧头看一眼徐拂,点头:“猜人心思最难,不过我是音律外行,听曲即可,由你做主就是。”

        心中莫名失落,徐拂颔首低眉:“既如此,妾身便献丑了。”

        内厅,两人落座,聊起了各自见闻,琴声响起。

        门外,左良玉挂着披风,手搭在三楼走廊护栏上,看着处处披红的楼内景致。

        四合楼的构造,顶部通天,站在这里不觉得冷,耳中处处淡淡雅致声乐、****低吟、高谈阔论、爽朗大笑纷纷入耳。

        还有,一阵阵厨房散逸的香气,左良玉对袁枢护卫道:“兄弟是哪的?”

        “益都人钟朝阳,跟着公子混日子。听大兄口音,似是东昌府那边的?”

        “好耳力,咱左良玉,东昌府临清人,现是将军府中家将。”

        两个山东老乡开始闲聊,四周还各自站着几名朱延平的护卫,一个个眼观八方,白袍白披风,腰悬军中战刀,膀大腰圆。

        从兵部大堂返回的袁崇焕,此时就住在四楼客房。

        五名内阁一起为登莱军说话,这军饷还争什么争?

        匆匆换下常服,穿着素布棉袄,外罩一件青黑色襟衣,戴着四方巾,对着明镜拿着小木梳静心梳理三捋清须,他很是满意自己清雅卖相:“鹿公,三楼见了白袍甲士,那位骁骑将军来了?”

        “正与袁枢对饮。”

        也住在这里的鹿继善脸色阴着,手中握着一卷书。

        他们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在临江楼留牌的入京名妓他也见识了一遍,不管是清流只唱的,还是能暖榻的,他都领略了一番风情才怀。可偏偏同样住在四楼的苏州徐拂没理他的茬子,徐拂的琴,与宝卷先生的琴,可是江南一时瑜璧,他也羡慕的紧。

        他是孙承宗的幕僚,也是有官皮披在身上的清流人物,保定鹿门掌舵人,北方心学的传播人,是河北士林的核心领袖人物之一。说的难听了,你一个江南来的过气女子,凭什么在老子面前摆谱?

        清流名士一句话,可以让名妓声誉鹊起,身价倍增;当红名妓一句话,也能让默默名的士子冒头。名士、名妓、名道、名僧,混的都是一个圈子,都是靠相互吹捧,靠着名声和自身能引领的舆论、时尚的资本吃饭。

        其中最可怜的就是名妓,真的只是青春饭,有必要拿大?见一见,一起喝个酒,谈谈诗词也是好的。偏偏再三不接牌子,摆明了不给你面子。

        拉镇虏军赴辽,在袁崇焕心里只是一件走个流程的事情,但还是要走一趟,毕竟朱延平不是寻常军将,人家的跟脚不比他袁崇焕差。

        这就是一件跑跑腿说说话的事情,就是行程计划中的小事,对他来说不需要费心。而鹿继善阴着的脸色,这才是大事。

        辽镇还有个右佥都御史下派的辽东巡抚张凤翼,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山西代州人。

        张凤翼排序在他前面,手里有自己的治政、治军权。是仅次于孙承宗的大人物,孙承宗今年已经上了十几道明面上的请辞奏折,暗地里给天启诉苦又不知道有多少。

        孙承宗若走,会把辽镇交给谁?

        孙承宗作为地方军政首脑,还是辽镇这样的要地,他的提名对之后的辽镇人事任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

        袁崇焕有信心把握辽镇,他也想把握住辽军,这是一笔很重的资历和本钱。出将入相,谁不想?不仅这是他本人的意愿,也是他师尊韩爌的意愿,也是东林人的意愿。

        争取孙承宗的支持,那鹿继善就非常的关键。孙承宗是保定高阳人,鹿继善是保定定兴人,两人是老乡,也都是河北士林领袖。

        得到鹿继善的支持,从孙承宗手里接过辽镇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小木梳收进袖子里,袁崇焕给鹿继善茶碗里添水,故作好奇:“何事引鹿公不?”

        难道要说徐拂没给自己面子,跑到袁枢那边招待朱延平去了?

        鹿继善摇头道:“保定那边的事情惹得,孙奇逢冲动了些,他做的事,就怕传出去。早上遇到同乡,他们竟然都听说了。”

        孙奇逢十七岁中举,会试途中父丧,守孝三年,三年期满逢母丧,连着守孝六年。被乡人尊敬,朝廷也赐旌旗表彰孝行。是个年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学,欲以功业自著,流传青史的人。

        史上,这人与李颙、黄宗羲齐名,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

        同时,孙奇逢的胆子非常大,大的让鹿继善害怕。孙承宗被称作孙高阳,孙奇逢被士林称作孙荣城,这二孙是并肩的人物。

        袁崇焕一听孙奇逢的名字,眼皮子就一跳。

        东林靠广义营和魏党扳手腕,这条最有力的臂膀被崔景荣和朱延平用一根针刺中筋给废了。杨涟又搞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导致核心人物悉数革职,在大理寺吃了一阵牢饭,终究是杀不得,又给放了。

        当时关着的时候,孙奇逢就和鹿继善的父亲鹿正联合北方士林凑集钱财活动,并给老魏施压。同时放话,你老实些,否则孙承宗的辽军就会入关!

        这件事情声震儒林,但很多人都以为孙奇逢只是说说而已,吓唬吓唬老魏,只有核心人物知道,孙奇逢到现在还在忙活辽军入关的事情!

        杨涟那帮人都放出来回乡过年反省去了,孙奇逢还在忙活这件事情。因为他不相信魏忠贤会放过东林,大清洗必然会发动。大清洗面前,就是非我即敌,非黑即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下手为强!

        人人都是墙头草,后发制人这种玩法,常常会把自己玩死。

        辽军入关,清君侧……

        这种想法很多人都有,真正在忙这件事的只有一个孙奇逢,袁崇焕也想啊,只是中枢已经没人了,辽军也动不得。

        蓟镇王威挡在那,背后还有建奴和东江镇,这种情况下辽军想要入关,那就是萧墙之祸,只会便宜外人。御史黄尊素几次上疏,都在谈这个萧墙之祸。什么是萧墙之祸,就是家里内乱。

        黄尊素几次上书,弄的自己差点被老魏直接派人干掉。

        什么是萧墙之祸,表面上是兄弟内乱,实际上就是你别逼我,你逼我死,我死也要拉着你死!

        文官再势大,始终有个宦官牵制,他们恨死了宦官及放权给宦官的皇帝。将皇帝恭恭敬敬供起来,吃喝管着,你别碍手碍脚就成了。

        这就是他们争斗的核心纲领,也是此时不少人主张的天下事天下人治;国非天子一人所有,是万民百姓之国;天下非一姓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

        他们前赴后继斗了那么久,依旧没有成果,很多人到死都没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多的人没有了耐心,可怎么办呢?

        兵变,逼宫……是最简单的!

        东林人眼中,皇帝就是个象征,治国治政,治民治军,还有收税花钱之类的事情,我们来为你操心……

        不管到时候怎么治国,先把权抢过来再说!

        这权不抢,等魏党整合好后,会拿着这权压死他们!

        有这种激进想法想法的人不多,但拥护者真的不少,商人阶级是最喜欢看到这种局面的。儒人做事最讲名义,所以都举着孟圣人的招牌:君为轻,百姓为重。

        这就导致孔府受惊,布局借势,由山东巡抚赵彦这个孔府外孙,进行宏观调度,借闻香贼的手屠了孟府,屠了邹县……

        可一帮指望当兵的不吃不喝就能打胜仗的逗逼,怎么可能玩得转兵变这种技术含量极高的玩意儿?

        连银子都不舍得砸,还想玩儿兵变?

        所以当时,朱延平看着东林被魏忠贤手里厂卫力量逼得玩兵变自保,看到了那么一副诡异的兵变,连直接动手的广义营都没什么战心,浙军勇营是跑到永定门前面观望起来,别说其他附庸、摇旗呐喊的部队。

        声势大,雨点小就是这帮人的做事风格。

        袁崇焕收敛情绪,出门下楼去拜访朱延平。

        他知道银子的重要性,孙奇逢也知道,孙奇逢忙着搞辽军入关的事情,其实也就是到处募集银子。而他袁崇焕,手里正握着孙奇逢弄来的银子。

        所以拜访朱延平时,他带了一些广东的土特产……鱼干。

        朱延平的镇虏军,几乎就是他本人的私军,虎符统军只是笑谈。遇到事情,当兵的听谁的?项羽夺兵权一件事,很好的解释了什么是嫡系部队。

        这种战力高强,上下意志高度统一的精锐部队,显然要比广义营有用。起码,祖大乐那里还有个副将杨照牵制,还有监军孙元化牵制。可朱延平没有,他孤身入营就能拿走兵权,谁能牵制?

        故而,袁崇焕提着一捆鱼干十分的谨慎,生怕鱼干被人偷了。

        鱼干不见了,没起到作用,孙奇逢这个岁数与他一样大的四十二岁中年人,绝对会掐死他姓袁的。

        谁让他这个广东人,个头不如孙奇逢这个河北人高壮?


  (https://www.23xsww.net/book/9/9049/4744906.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xsw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wap.23xsw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