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柒零后生活志之春意迟 > 第5章 陕北月光-6

第5章 陕北月光-6


虽然还没到开学的时候,何志彬他们几个都已经在学校忙开了。
  何志彬被安排带高二和高三的语文,学生们从八月一日就返校了,一来是听说从上海过来了支教老师,二来学生们都想利用这一个月把高一的课程温习一遍,以便衔接九月份开始的新课。
  叶琳瑶因为口语很好,被安排带高二和高三的英语,她的那口流利的美式发音令所有学生为之着迷,再加上她所传授的英语学习方法全部都是自己实际摸索出来的,对于学生们的实操性很强,高三的学生都直呼“叶老师来得太迟了”,高二的学生像是捡着了宝贝,每节英语课都元气十足。
  另外几位同学带的班级和课程有些杂,能看出基层学校严重缺乏师资力量,特别是优秀的师资。学生们都被提前结束了假期,全部被召回了学校,家长们也很配合,知道来了支教老师,不想让自己的娃娃错过这样的好机会。
  楚如白他们几个几乎使尽了浑身解数,上至语文、数学,下至体育、音乐,几乎每门课都要给学生们来一遍,他们看着讲台下的学生,再看看那些建在空洞里的教室,内心里为这些学生们感到心疼,很难想象郭孝天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考上了复旦大学,他们打心底佩服郭孝天,也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什么叫作“责任”。
  原本何志彬和叶琳瑶是想用星期天休息的时间去满堂川陪楚如白的,却没想到,李主任把他们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他们只好把这件事暂时搁置。
  除了县一中的正常教学外,他们还要抽出时间来给高三的学生做考前心理辅导,这是叶琳瑶的建议,说是心理辅导,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们听一下自己和何志彬当年参加高考的学习心得,原以为感兴趣的学生不会太多,没想到连续举办了三场,场场爆满,不仅是高二、高三的学生参与进来,就连刚收到入学通知书的高一新生也按捺不处提前跟到学校来旁听。
  不只是心理辅导课,报社和电视台也组织了专门的“新闻写作研讨会”,特别邀请何志彬给那些记者们“补课”。据李主任介绍,县上的记者,最高学历也不过是个中专,还是从县师范学校挑选的,新闻采写都是参考省报和市报的模板进行的,算是自然形成的“野路子”,谈不上专业,他希望何志彬能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结合之前的社会实践来跟大家讲讲新闻采写的方法与技巧。李主任还说,以前县里也组织过记者们学习,老师都是从省报和市报请来的,那些都是“蜻蜓点水”,记者们学到的也仅仅是些皮毛,如果能在他们支教的这段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里办个学习班,可能效果会更好。
  何志彬觉得以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给这些实战经验更加丰富的前辈们传授知识,再加上来这里支教的目的是想给这里的学生带来一些帮助,李主任的安排显然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但是他又不知道应该如何拒绝对方,只能答应参加研讨会,至于后期的学习班,他没有应承下来,李主任觉得他的想法也没错,且等研讨会的反响再决定也不迟。
  为了这次的研讨会,何志彬特意写了一篇题为《好学力行,真实发声——浅谈新闻写作的几点心得》的发言稿。虽说已经毕业,但是新闻学院的院训“好学力行”一直被同学们牢记在心里,这个由陈望道先生主张的新闻思想一直成为复旦新闻学子的座右铭,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们在新闻战线上持笔疾书,耳眼着实。
  每一位复旦新闻学子对于“好学力行”都有着自己的见解,这其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学以致用”。何志彬回想起自己在复旦求学的每一天,都是在努力探寻这个真理的过程,不管是“荆山文化”,还是“苏州河的前世今生”、“花溪镇的民营经济”,都是在不断求学中实践,实践中求学,正因为这样,自己才能得到成长。他觉得,既然是研讨会,不妨就从这个点着手与这些前辈们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既能令对方受益,也可避免给人留下高傲自居的不良印象。
  这个发言受到了现场所有来宾的好评,大家都觉得何志彬虽然年龄小,但是关于新闻的见解却很成熟,不得不说复旦新闻培养出来的学子就是不一样。大家认为好的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用好耳眼,用心动笔;二是尊重事实,还原真相。再结合“好学力行”、“学以致用”、“求学中实践、实践中求学”等等观点,大家一致认为何志彬将来一定是个优秀的新闻人。
  李主任见大家如此认可何志彬,就又重新把培训班的事情提了出来,其真诚地态度令何志彬无法拒绝,最后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不过他提了个要求,希望这个培训能让叶琳瑶、楚如白、叶鹏飞、丁志宇参与进来,对于大家也是个锻炼。这个建议对于李主任来说是最佳的方案,多人参与能把培训班弄得更加有声有色,他还有个想法,把这个培训班放在师范学校,这样就能为报社和电视台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

  培训班的事情确定了下来,其他人都没问题,就是楚如白,他跟何志彬讲自己暂时不想参与,想在满堂川安心教书,叶琳瑶觉得这样也无不妥,对于楚如白调整自己是个不错的方法,何志彬接受了这个理由。就这样,“绥德新闻写作培训班”成立了,地点就设在绥德师范学校里,每周日的下午利用三个小时来教学,叶鹏飞和丁志宇有排课的时候,李主任会安排车过去接他们到县城。
  何志彬收到郑雨的信后马上写了回信,没想到郑雨真得可以留校任教,这似乎和自己所认识的郑雨不同,很难想象有一天要把教师这个职业与郑雨联系在一起。大妹的婚事是预料中的事,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他在信中答应了郑雨,一定会回去参加大妹的婚礼,叶琳瑶也答应一同前去。至于陈晓娜,在西安的时候就听见街头播放她演唱的歌曲,就连绥德也能听到,说明喜欢她的人越来越多,作为老同学,他由衷地为她高兴。《微风细雨》让他想起很多往事,那些甜蜜而美好的片段最终化成一丝遗憾,直到在《微风细雨》中叶琳瑶出现,仿佛自己的爱情都与这首歌分不开,他还想起了自己的那首处女作《小雨与小草》,也是伴着《微风细雨》的记忆,若不是郑雨信中提及,连他自己都快忘了那首小诗,不过,那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往,而现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叶琳瑶,他也从内心里祝福着陈晓娜。
  说来也巧,当何志彬正沉浸在由《微风细雨》引起的追忆中时,耳畔居然十分应景地响起了这首歌,唱这首歌的正是叶琳瑶。何志彬站在水池边,看着正在帮自己洗衣服的叶琳瑶,眼中充满着爱意。
  国庆节的时候,何志彬和叶琳瑶才算是有了空闲,两人决定去满堂川找楚如白,自打分开后,他们就没见过面,再加上满堂川学校没有装电话,对于楚如白几乎处于断了音讯的状况。何志彬给他写了两封信,都没有收到回信,何志彬意识到楚如白已经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幸好还能从李小树那里打听到他的情况,知道他在满堂川一切安好,这才放心。
  叶琳瑶也惦记着一件事,刚到绥德的时候就给莫祺写了封信,把楚如白的去处以及满堂川学校的地址告诉了她,也不知道这两人的进展如何了?莫祺倒像是和楚如白是一类人,叶琳瑶写了信过去也没见回信,这更让叶琳瑶担心,是不是自己之前传递的信息没有如愿到达?
  李小树知道他们要去满堂川,就很热情地说安排车送他们过去,何志彬觉得这是私事,不用兴师动众,而且大家平时都挺忙,也都需要这个假期,就婉转地拒绝了。他问学校借了辆自行车,就载着叶琳瑶直奔满堂川而去。
  还是女生的心比较细致,出发前,叶琳瑶带着何志彬去县百货大楼采购了一些诸如香皂之类的生活用品,还到副食店买了一些饼干之类的零售。他们听郭孝天介绍过,满堂川不及县上,很多东西是买不到的,所以叶琳瑶就寻思着这些东西或许对于楚如白会很有用。
  满堂川离县城算是距离比较近的一个乡,位于绥德中部地带,别看地方不大,在绥德还算是小有名气,让满堂川成名的不仅是那首“三十里铺”的陕北民歌,还有关于杨家将第九代传人杨满堂的传说,据说这满堂川的名字就是来源于杨满堂。
  从县城到满堂川差不多二十公里路,沿途虽不用爬山,但也有一段距离不太好走,也是何志彬高估了这段路程,总觉得即便是路面不如县城,也不至于差到哪里去,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乐观。叶琳瑶怕累着何志彬,走不了多大会儿便嚷着要休息下,实则是想让何志彬得到放松,殊不知这样折腾,全程下来何志彬觉得更累,不过,两人倒是没有错过沿途的风光。
  没来陕北之前,总以为这里除了满目黄土之外,再无其他生机,实际情况却是,除了黄土地之外,这里也有绿色,有树、有草、有庄稼,虽然不及江南之地那般丰盛,却也绿意葱葱,尤其是那蓝盈盈的天空,在夏日阳光的映衬下格外通透,令人心旷神怡。
  吸引楚如白的“三十里铺村”就在这条路上,处在这段路程的中间,他们在经过这里的时候,正好有人在远处唱那首“三十里铺”,能听出是一位老人的声音,洪亮的嗓音很具穿透力,歌声听来饱含沧桑之味。何志彬当时就在想,这歌声,楚如白在乡里怕也是能听见吧,只是不知道他是否已经忘记了离他而去的“四妹子”。
  差不多骑了两个半小时,他们才到达学校。满堂川小学是这个乡里唯一的一所学校,能看得出乡里对这所学校的重视程度。满堂川乡并不大,顺着满红河而建,除了几处政府用房外,大部分都是本地居民的住所,这里的建筑大都是从黄土坡地上开凿建窑而成,每家都有一个宽大的庭院,有几户还在庭院里种了果木,倒也颇显生机。

  满红河的水并不是很大,兴许就是因为有了这条河,才有了两岸绿意葱葱的景象。河上有一座青石砌成的多孔桥,桥面不宽,也就容纳两辆轿车的宽度,用作人们的往来倒也尚可,算作是进出满堂川的一个交通要道。
  满堂川小学建在河对岸,能看出是一处新修葺的建筑,虽也是在坡上开凿的窑洞,但是从门窗的成色来看,是一处新修的建筑,至少也是一处翻修过的建筑,足见乡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学校虽然不大,但是十分整洁有序。在教室的前面有一大片操场,中间是一根旗杆,靠里边的位置有一片区域是篮球场,木制的篮球框架被油漆粉饰一新,相邻的地方有两张用石条砌成的乒乓球台,台面是一层厚厚的木板。从这些设施的成色来看,像是新造的。
  围着教室找了一圈,没有看见楚如白,重新退回操场时才发现,教室的上面还有一排窑洞,他们找到了上去的台阶,上去后才发现这里正是教师备课和居住的地方。有一间房大概是厨房,临近中午的时候,能看见炊烟袅袅升起,还能闻见饭菜的香味,但是院场上却没有人。这排窑洞共有五个房间,他们不知道哪个房间才是楚如白的,没办法,何志彬只能站在院场中间大声喊着楚如白的名字。刚喊两声,没见楚如白从房间里走出,倒是从厨房里走出来一位中年妇女,只听她操着一口的方言问道:
  “你们找楚老师做甚?”
  还好何志彬能听懂方言,这段时间叶琳瑶在听力上也有些长进。
  “哦!阿姨,我们是楚如白的同学,一起来这里支教的老师。我叫何志彬,她叫叶琳瑶。今天是国庆节,学校里放假,所以我们就来这里看望一下他。”
  “哦!是这。楚老师去学生家做家访了,他走的时候有留话,说是会有同学来找他。这后生说话倒挺准,你们应该就是他说的同学吧。”
  “是的!是的!那……阿姨,我们能在这里等他回来吗?”
  “可以!楚老师走的时候有交待,你们来了就到他屋里等,还交待我中午多做些好吃的。哎呀,我们这地方也么啥好吃的,我就随便做了几样家常菜,等楚老师回来,你们一起尝尝。”
  “谢谢阿姨!”
  “哎,这么客气做甚?楚老师也不是外人,我们这里的人都很喜欢他呢。”
  “哦!是不是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
  “可不能这么说!我们觉得是给楚老师添了不少麻烦呢。楚老师人品好,课又讲得好。有娃娃们听不懂,他就等放学后讲给娃娃听;有娃娃没来上课,他就跑到人家家里去找大人们说道说道。自打他来了以后,这里的娃娃们上学可用心了,你们说这是谁麻烦了谁呢?”
  “阿姨,这不叫麻烦,也是他应该做的,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既要对孩子们负责,也要对家长们负责。”
  “看得出,你和楚老师一样,肯定也是位好老师!哎呀,没想到啊,我们这个地方也能有好老师了,娃娃们算是有希望了……同学,你们先去楚老师屋里头坐着,估摸着他也快回来了,等他回来,我们就开饭。饭菜我已经做好了,都在桌上放着,快晌午了,我也得回家给娃娃们做饭了。”
  “阿姨,您这是?”
  “哦!学校没有专门做饭的人,为了让这些老师们吃好,大家都是轮流着来这里做饭。今天放假,娃娃们不在,平时里娃娃们也是在这里吃的。”
  “辛苦阿姨了!”
  “我们不觉得辛苦,辛苦的是这些老师们,为了娃娃们的学习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好了,我先不和你们说了,你们再等等,楚老师马上就回来了,我得赶紧回去了。”
  这位阿姨边说着,边一路小跑着离开,只留下他们站在原地。
  何志彬看了一下时间,正好十一点,他和叶琳瑶按阿姨所指的方面找到了楚如白的房间,门没有锁,他推开房门与叶琳瑶一起走了进去,房间不大,收拾得很整齐也很干净,和他在县一中的房间差不多的格局,床在里面,一张桌子放在门边靠窗的位置,桌上摆放了几本书,印象中,楚如白没有带这几本过来,大概是他自己去县上的新书书店买的,只是好奇,为什么他到县上去买书却不去学校找他们,难道真如之前所猜想,他开始关闭自己的世界?
  想到这儿,何志彬不免有些担心起楚如白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叶琳瑶,叶琳瑶笑他想的太多,楚如白不是那样的人,如果他去了县上,就一定会去找他们。但是也不排除何志彬所讲的那种可能,不管怎样,等下就能见到楚如白,当面问清楚就没事了。叶琳瑶还想起刚才那位阿姨的话,楚如白有交待加菜,说明他预感到他们今天会来,这种预感通常只有好朋友之间才会存在,这恰好说明楚如白还是之前的那个楚如白。对于那几本书,叶琳瑶倒是有另一种猜想,自己寄给莫祺的信对方收到了,只是没有回复自己而已,而莫祺已经与楚如白建立了联系,楚如白没条件告诉他们,而那些书是莫祺寄过来的,这种猜想,何志彬也觉得不是没有可能。

  两人正琢磨的时候,楚如白回来了。看见他们的时候,一丝惊喜瞬间从脸上掠过,幸好被何志彬看见,不然还真以为楚如白那张木然的脸上写着“不欢迎”呢。
  “怎么?看见我们来一定也不觉得意外?不觉得惊喜?”
  “有什么好意外、好惊喜的?你们这两张脸,都看了四年了。”
  “厌倦啦?”
  “懒得理你!何志彬,来之前怎么不说一声?”
  “不说,你不也知道我们要来吗?”
  “看把你美得,谁知道你们会来啊?”
  “还嘴硬!刚才那位帮厨的阿姨都告诉我们了,说楚老师走的时候交待中午有朋友来,让加几个菜,还说不知道?”
  “是!又得意了吧你。”
  “不,我和瑶瑶觉得很开心,这说明我们心有灵犀。”
  “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肉麻了?”
  “不和你闹了。说正经的,就想见面问你,为啥给你写信不回?”
  “离这么近,写什么信啊?想见面了就去找你们了。”
  “合着你的意思就是不想见我们呗!”
  “这可是你说的。我是想见你们来着,只是……”
  “只是,你还没有完全想清楚某些事情,对吗?”
  “算是吧!不说这些了,你们怎么样?听说那个新闻培训班办得很不错,大家的反响很好啊。”
  “听谁说?李主任还是叶鹏飞他们?”
  “当然是叶鹏飞和丁志宇了,他们去县里上完课就跑我这儿来坐了会。”
  “好啊!你有空见他们俩,就不知道来看看我们俩。”
  “我刚说的是他们来找我的。”
  “所以,我们也来了。”
  “欢迎!所以,我这不也回来陪你们坐会儿吗。”
  “行吧!算是你陪过咱俩了。对了,楚老师什么时候有空,一起加入到培训班来啊?那些前辈同学们可是一直盼着啊。”
  “我这水平可上了那个讲台,在这里勉强还凑合。”
  “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没自信?这可不是我认识的楚如白。不过,看你这样子,似乎挺适应这里的生活?”
  “是啊!这里的空气好,人也好,大家很热情,也很照顾我。你刚才看到的阿姨大家都叫她茂德嫂,是旁边田茂德家的女人,他们有个儿子叫田光北,在西安读书,平时对我就像对孩子那样,生活起居样样照顾周全,有这样的人疼爱我,想不适应都难。”
  “没想到,老楚也这么招人爱。”
  “什么叫‘也’啊?本来就招人爱,好吧?”
  “好!你这假期也不忘家访,可真是位好老师。”
  “没办法,基层学校就是这样,可比不得你们在县里的中学。这里的学生不仅要读书还要帮大人们干活。现在每家每户也就两个孩子,多了不让生,孩子们稍大点儿就成了家里的劳力,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以前,这里的学生经常都是读完上学期,下学期就不来了,老师本来就少,大家的精力也不够,所以对于流失的学生也就没有重视起来。我来了之后,发现了这个情况,也和这里的老师们聊了许多,大家就一起又挨家挨户去把之前流失的孩子们找了回来。刚才去家访的几个学生,都是因为大人们身体不好,不得已才不来学校上课的,费了一上午的劲儿,这才说动他们过完国庆就回来上课。其实,这些学生并不是不愿意上学,而是他们成长得太快,过早得懂得心疼家长,主动去分担家里的劳务,看着着实令人心疼。”
  “是啊,总觉得这里的孩子比我们都要早熟些。不单是你这里,我们在一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有几个高三的学生,家里穷,刚开学没一个月就打算放弃了,后来和瑶瑶找他们一起聊了下,这才知道,有两个男生是因为家里还有弟弟妹妹要读书,但是家里的条件一下供不起他们,这才起了心,想把受教育的机会留给弟弟妹妹们,而且这两个男生的成绩都很好,考个西安的二本学校应该没有问题;还有两个女生,一个家里有个哥哥,面临要结婚,但是没有钱结,所以就想到了一个办法,让这个女生先嫁人,得了彩礼后再帮她哥哥娶老婆;还有一个家里有个弟弟,也是一中读书,原本家里是可以代他们姐弟读书的,没想到她爸爸上山的时候把脚给摔断了,下不了地,那个女生觉得弟弟学习比自己好,男生多读点书会比自己更有用,所以就选择为家里作出牺牲,这两个女生的成绩虽然说不上特别好,但是上个大专应该也没有问题。唉!和他们相比,咱们可真是幸福多了。”
  “是啊!这里的教育的确需要做出很大的改变。我和这里的老师们也聊过,他们是被轮换过来的。以前吧,这里有固定的老师,但是过不了多久,这些老师就离开这里了,工资少不说,条件也很艰苦。你们看到的这些窑洞,是去年县里拨款修葺的。听那些老师们说,以前这里是别人丢弃的窑洞,县里为了方便这里的孩子们受教育才把这个地方简单地修了一下,以前的教室连窗户都没有,孩子们在里面都是就着微弱的光线学习的,伤眼睛不说,教学效果也很差。现在好了,教室都安装了带玻璃的窗户,光线也比以前足了。就那个操场,也是我来之后才平整完,篮球架和乒乓球台,我可都是有份参与建设的。”

  “没想到,你为这个学校还做了这么多工作。”
  “我这根本就不算什么,真正为这个学校奉献的还是坚持驻守在这里的一帮老师,他们虽说算不上优秀,但那种坚持的精神却令人肃然起敬。”
  “是啊!我虽然没有下来,但是在新闻培训班里,时常能听见那些记者们分享下乡采访的经历,正是一帮懂得坚持的人扎根在基层,这里才有了今天这般面貌,不简单啊!”
  “所以,我不后悔来到这里。不过,我一直在想,我们来这里支教最长也不过半年的时间,根本改变不了这里。如果我们离开这里,没有人接续,这里怕是又要回复到以往的样子。”
  “应该不会!培训班是在绥德师范学校举行的,闲暇时也会与那里的同学交谈。绥德还是很注重教育的,毕竟这里也是一个文化古县,战争时期也算是中央在陕北重要的政治、文化区域。绥德师范学校是为数不多的县级中专专业学校,这些年为绥德培养了不少教师人才,只是人数还是不够,特别是优秀的人才还很欠缺。他们现在有些老师只是高中文化,有些老教师甚至只有初中文化,你想文化层级不平衡的情况下,教育质量能好到哪里?”
  “是的!这个学校的老师只有一位年轻女老师是去年师范学校分配过来的,其他的几位都是初中毕业,到六年级的课程他们就显得有些吃力了。那几位老师都说,以前上课大都是做好板书,很少往细了讲,怕露怯,遇到那种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只能假借老师之威呵斥一顿了事,他们也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会对学生造成心里阴影,但是没办法,如果由着学生,他们怕是早就离开讲台了。”
  “现实是蛮残酷的,以我们的力量还是太薄弱了些,这次回去,我们要像郭孝天一样发起支教倡议,让更多的人走进这里,不,不仅仅是这里,应该说是整个陕北,或者更大一点,整个西北,希望我们这一代能促进这种现状的改进。”
  “听起来很有使命感,不过我赞同!”
  “那就好!对了,还想问你呢?你桌上的书我记得以前没见你买过啊?是不是到县里去了也不躲着我们?”
  “说什么呢?躲你们干嘛?再说了,我也没去县里,一直呆在学校里,这里的工作都快让我忘记所有人和事了。”
  “那你这书?”
  “莫祺寄过来的,满意了吧!我还是早就说出来的比较好,瞧瞧你身边那位叶同学,怕是早憋不住想发问了吧,索性坦白交待。”
  “算你识趣!瑶瑶,接下来的时间交给你了。”
  “那我就不客气了!楚如白,你们家莫祺和你还真是一路人啊……”
  “等等,叶同学,一段日子不见,怎么说话都变味了?什么‘你们家莫祺’?什么‘一路人’?莫祺就我一学妹,你这用词不当啊,好好检讨!”
  “你楚如白可真没良心,还要我检讨,不想想莫祺怎么联系上你的?不好好感谢我,还这样说我,真是令人伤心。”
  “是!是!是!我错了,向你道歉!”
  “道歉就算了。这莫祺也真是,给她写信,她给我回,倒直接写给你了,还真是够可以的。”
  “别和她一般见识,就一小姑娘,哪能像你一样,什么人情世故都门儿清啊。”
  “少拿这些借口糊弄我。不过,看你们这样愉快的交往我也算是安心了。楚如白,你可记住了,好好把握机会,可不能辜负了我的一片好心。”
  “得!把握。您二位倒是饿不饿啊?不然,一起品尝下茂德嫂的手艺如何?”
  被楚如白这么一说,两人才觉得肚饿,本来还有一肚子的话想说,但是想着还有大半天的时间,便就与楚如白有说有笑的从宿舍转到厨房。还好是在夏天,茂德嫂那几个拿手菜仍旧冒着热气,待人品尝。


  (https://www.23xsww.net/book/74048/74048769/36363548.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xsw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wap.23xsw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