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明朝抗倭风云 > 第147章 赵文华浙江祭海神,广西狼兵上前线

第147章 赵文华浙江祭海神,广西狼兵上前线


嘉靖年间,绍兴府的余姚县与宁波府的慈溪县都是人才济济、京官众多的名县。但两县之间边界模糊,未曾勘界。于是约定划界,慈溪的代表是赵文华,余姚的代表是谢启。两县都有山南山北,山南土地肥沃,山北盐田贫脊。双方都喜欢山南之地而不喜欢山北之土。于是双方约定两天划界,第一天山南,第二天山北,约定双方早上起床后相对而行,见面处便为界点,然后北上再勘县界。结果赵文华半夜即起,疾步向西,当余姚代表刚出城不远就与赵文华相遇了。结果这里成了界点,连城东不远处的蜀山也归慈溪。第二天在山北时,余姚官员依然如常起床出发,而赵文华却日上三竿才出发,一路缓缓行来,结果余姚的官员走过大半山北地区才碰到赵文华,这里离赵文华出发的观海卫还不过十几里路,于是两县的边界分清了,总的面积还是余姚大,但山南地区慈溪多,山北地区余姚多。

        余姚和慈溪都是进士多、京官多的县。余姚有状元王华、韩念龙,名臣谢迁、余本、王阳明等,慈溪也有状元姚涞、杨守勤,高官姚镆、赵文华、袁炜等。两县可说都是山川秀丽、人物俊杰。但赵文华爱乡心切,总希望家乡慈溪能比余姚更好,于是找来风水先生分析两县风水。风水先生说余姚城四边高,中间低,像个砚台;慈溪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像个畚斗,只要把砚台里的风水拿来,慈溪就更富了。恰在这时,余姚的谢阁老谢迁在朝廷扬言说:“余姚就像文房四宝中的一块砚台,雕好了砚台,就兜住你们慈溪人的风水。”这还了得。于是赵文华连夜回乡再找风水先生商量。风水先生说,只要在靠近余姚地界的彭山顶上造一座塔,就可像笔一样,把余姚的风水都蘸来。于是,赵文华叫慈溪知县负责,在彭山顶上砌造了一座七层高的笔形砖塔。

        当谢阁老听说慈溪造了笔塔要蘸余姚风水时,马上奏本告状,但又不能明写赵文华出主意要蘸风水,只能拐弯抹角,含糊其辞地要求拆除彭山塔。嘉靖皇帝看了奏章觉得好笑,这彭山塔造在慈溪,关你何事?你谢阁老不是老糊涂了吗?因而没有准奏。谢阁老见强拆不行,又与风水先生商量破法,最后一个风水先生说:“有办法了,彭山塔不是说一支笔吗?那我们马上择地造座拱桥,当作笔架,不就架住了笔,蘸不上砚台了吗?”谢阁老与众人听了大喜,马上着手筹建。接着,谢阁老又让人在余姚城西南角办了一个锅厂,锅厂每天要烧水熔铁,这火也就要把慈溪笔塔的笔毛都烧光。两人如此斗法,结果谁也没沾谁的光。这事后来让嘉靖皇帝知道了,作了评判说:“土地是皇家的土地,风水是皇家的风水;蘸余姚的风水为己有,不妥吧!不过塔既可镇邪,又可观赏,也是为家乡父老做了一件实事。”从此彭山塔又称天封塔,意为天子所封。从此彭山塔成为慈城的标志性建筑。而余姚县府前的大江桥,也如彩虹架在姚江之上。

        这是流传在慈溪县和余姚县的故事。这里老夫要说的,就是赵文华的故事。赵文华字元质,号梅村,慈溪县城骢马桥南人。嘉靖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最初在国学时,严嵩为祭酒,他认严嵩为义父,被委派为通政使,这样以来,大臣们的奏疏都要经过他的手,于是赵文华把大臣们的奏疏先送给严嵩过目,然后进呈皇上。

        赵文华想得到皇上重用,千方百计获得皇上高兴。一次,赵文华给皇上送一瓶酒,告诉皇上说,这酒名叫华仙酒,皇上有些有些愕然,说;“宫廷的御酒中不是没有华仙酒这个品牌吗?赵文华神神秘秘地轻声对皇上说:“启禀皇上,宫廷里是没有这种酒,但是我的义父一直喝这种酒。这种酒取百花之精,经民间异人用特殊办法酿成,经常喝这种酒,可以长生不老,虽百年亦可精神健旺。我的义父今年七十五岁了,不是还神采奕奕吗?就是得益于经常喝这种酒。”于是皇上高兴了,嘱咐赵文华经常给皇上送这种酒。

        皇上心想,这严嵩有这种酒,为什么不告诉我呢?看来这严嵩对朕并不忠心,于是诘问严嵩。严嵩心中对赵文华不满了,背着自己讨好皇上,弄得自己很尴尬。于是对赵文华不理不睬了。赵文华知道自己得罪了义父,想办法挽回,送给严嵩老婆十根金条,十块金砖,一颗绿翡翠,一颗夜明珠。赵文华说明义父不理睬自己了,要义母帮助化解矛盾。严嵩老婆要赵文华在家里隐蔽起来,当严嵩回来的时候,赵文华跪在严嵩面前哭,严嵩老婆百般劝慰,严嵩终于原谅了赵文华,对赵文华信任如初。

        到了嘉靖三十四年一月,赵文华给皇上上疏,提出了七条建议,第一是大明东南沿海多年不太平,原因是海神发怒,请求派朝廷大员前往浙江江阴、常熟等地祭奠海神;第二是扩大水师,第三是增加田赋,苏、松、常、镇民田,一夫过百亩者,收税两次,且预征官田税三年;第四是开放市舶。第五是向富人募捐,以募捐多少论功;第六是派遣朝廷重臣前往沿海统领军队;第七是招募原来与日本有联系的外交人员和海盐使,给他们以忠义之名分,让他们侦察沿海倭寇活动情况。皇上对这些问题还没有多加考虑,于是让朝廷大臣讨论。

        兵部尚书聂豹第一个发表上疏,对赵文华七条建议中的祭海神、增加田赋和开放市舶等三条明确表示反对。理由是派朝廷大员去浙江祭奠海神会增加沿海人民的负担。聂豹认为东南百姓贫困已极,若祭海神、增加田赋,是加重百姓负担。关于开放市舶,倭寇很狡猾,如开市舶,就同开马市,倭寇将乘虚长驱直入,反被倭寇钻了空子。

        皇上看了聂豹的上疏,龙颜大怒,当即下诏严厉训斥聂豹。严嵩、赵文华等一些人看到皇上训斥聂豹,一齐对聂豹口诛笔伐,落井下石,皇上一怒之下就罢免兵了聂豹兵部尚书的职务,并且降两级官衔。从此聂豹心灰意冷,看破红尘,上疏称年老有病,请求退休南归故里永丰。

        皇上诏命礼部就赵文华的建议进行复议,由于大臣们都知道皇上是支持赵文华的,于是大臣们一边倒地赞成赵文华的建议,于是事情就决定下来了。下面就是派谁去浙江祭海神和统辖军队的问题。皇上征求严嵩的意见,严嵩说:倭贼侵扰苏、松诸府为时已经两三年,调兵不见实效,兵部奏报或多失实。应该根据礼部所言派遣大臣往祭,并宣布朝廷德意,即令察视江南倭情。请派赵文华担任此职。皇上听信严嵩所言,于嘉靖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诏命赵文华祭告海神,并且统辖沿海军队进行抗倭战争。

        四月初七,赵文华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在松江府境内的得胜港举行了祭海仪式。在民间,每年的三月十八前后,大明东南沿海各地都要举办祭海活动,祭海节供奉的神明,有海神四海龙王和东海龙王,还有本地信奉的海神娘娘“天后”、保佑来往船只的孙仙姑和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一些地方祭海节还供奉“赶鱼郎”。祈祷在一年里打渔顺利,获得丰收。祭品必不可少的“三牲”:猪、鸡、鱼  ——  地上走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一样都不能少。放鞭炮是少不了的,当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起来的时候,祭海仪式开始了。

        但是近年倭寇猖獗,许多地方已经停止了祭海活动。由于这次是皇帝爷派朝廷大臣前来沿海祭海,人们自然要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祭海开始了,只见上百位船老大身着古代盛装袍服,在龙王庙前齐齐朝拜,一同饮罢壮行酒,然后登上祭台,往空中大把大把地抛撒糖果糕点。台下的观众都在嬉闹着争抢。随着主祭人手中的旗帜舞动,整个祭海现场安静下来,人们似乎感觉到海风从遥远的海那边吹来。果然,一阵海风拂过祭台上,古代武士装束的鼓手和号手,开始敲起一面面贴着大红福字的大鼓,数十位艺人一齐吹起唢呐。

        上罢香火,身着庄严祭服的主祭人赵文华开始读祭文。赵文华用主祭人那种具有特殊韵味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大声念道:

        “维大明嘉靖三十四年四月初七,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奉明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诏命,特设祭坛于大明东南海滨,致祭四海龙王及海上诸神。文曰:

        大海泱泱,烟波苍苍。集天地之灵气,纳百川之精华;涵不尽资源,蕴无量宝藏;孕育万物,佑我苍生;历施恩泽,富民兴邦。虾峙苍生,伴海而业。承先祖之雨露,仰大海之荫佑,耕海牧渔,代代相传;风风雨雨,历经沧桑;生生不息,奋发图强;育灿烂之文化,创不朽之伟业,渔业古镇,名扬四方。四海龙王,先民图腾,自由豪迈,神武刚强,散布甘霖,造福万方。渔祖伏羲,一画开天;结绳捕鱼,泽被万代。伟哉,龙之精神;壮哉,龙之故乡!然如今我中华海疆,累累遭东瀛海寇侵扰,民不聊生,百姓涂炭。恳请四海龙王,海上诸仙,抖擞神威,殄灭海寇。保我万民,世代平安。诚以祭奠之际,把酒祭酹沧海,告慰先祖伏羲,以表我大明万民敬神之诚。掬诚告奠,伏祈灵鉴!”

        读完祭文,船老大们扛出整坛整坛的即墨老酒,倾倒在大碗中,将酒碗高高举过头顶,用唱渔歌练就的清亮歌喉,唱起了祝酒歌:“一敬酒,岁岁平安;二敬酒,鱼虾满舱;三敬酒,感恩大海。”

        歌声随风飘向海和天之间,船家碗中醇香的即墨老酒,洒向天地大海。而穿着飘逸古装的渔家姑娘,拎着装满花生、栗子、核桃、桂圆、红枣五果的篮子走上台,主祭人、陪祭人将篮中美味五果撒向大海。船老大们点燃写好的“太平文疏”,然后磕头朝拜。

        随着主祭人赵文华一声:“祭海典礼礼成!”欢呼声、鞭炮声和鼓乐声,再次响彻这个海边小镇。

        赵文华奉命祭海,江苏、浙江的地方官和豪门望族纷纷前来道贺,礼物自然是要收的,别人自动送来的钱,不收白不收。于是大量的金银珠宝作为礼物收入赵文华的腰包。但是赵文华有点出乎意外,作为抗倭主帅的张经和李天宠都没有拿出一点礼物表示表示,看来这两个人有点傲慢。赵文华心中打算,在适当时候要给他二人一点厉害。

        赵文华发财了,但是议论也纷纷扬扬,时人就此事评论说:国家遭受倭患,军费开支浩大,应当省事省官,减少地方负担。今反遣官祭告海神,劳民伤财,骚扰地方。

        就在赵文华赶到浙江的时候,广西狼兵、湖南永顺和保靖兵、山东民兵等地方武装先后赶到沿海抗倭前线参加抗倭战争。

        还在嘉靖三十三年十月下旬,岑花所属狼兵在田州城誓师出发。狼兵自带军粮,登船至邕州汇合,再乘大船东下梧州集结。十一月初途经藤县白马驿停驻数天,旬中到达梧州。十二月十四日,岑花率领广西田州、归顺州、南丹州、那地州、东兰州等各州组建的军队六千八百余人从梧州出发,用帆船六百艘载兵马顺江东下至广东佛山,然后逆北江、贞水至南雄郡;翻越大庾岭至江西赣州,再下船以舢板船六百艘送至南昌;换乘四百艘大赣船出鄱阳湖,过长江,经安徽,到江苏京口南下大运河至丹阳。但想不到的是,对于经过数千里长途跋涉、穿越十八个郡前来抗倭的广西狼兵,丹阳县的知县与县府官员、地方豪门望族却全都避而不见。岑花只得率领狼兵离开丹阳,徒步直奔牛镇;常州府用民船将他们送至嘉兴,向张经总督抗倭大本营报到。此时已经是嘉靖三十四年二月中旬。三月初一,岑花奉命到达苏州,苏州知府林懋举以“祖宗旧制”为理由,不让兵马进城,岑花的狼兵不得不在城外枫桥扎营。三月五日,广西狼兵被派往松江。三月十二日到达江浙海防第一门户金山卫驻防,成为各路客军中首先到达抗倭前线的部队。

        岑花率领大军到达江浙前线金山卫后,按照督府张经的部署,以岑花所率领的田州兵隶属总兵俞大猷指挥,以东兰、那地、南丹兵归游击邹继芳指挥,以归顺、思恩、东莞兵归参将汤克宽指挥,分别驻扎金山卫、闵港、乍浦,构成三面围倭的犄角之势,以等待永顺、保靖土兵到来时展开会战。

        狼兵在金山卫驻扎下来后,将领们多次请求出战,官兵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杀敌立功。张经以“俍兵”初到,未熟悉情况,不许轻举忘动。于是岑花一方面在驻地加紧训练部队,一方面向俞大猷请教一些与倭寇作战的经验。在岑花心目中,俞大猷是久战沙场的老将军,在抗倭战争方面一定有丰富的经验,于是岑花决定在方便的时候专程拜访俞大猷老将军。


  (https://www.23xsww.net/book/61850/61850473/31250119.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xsw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wap.23xsw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