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秦汉戮 > 第242章 削藩受挫招祸端

第242章 削藩受挫招祸端


当一场巨大的风暴在关外迅地酝酿之时,雷厉风行的晁错却仍然不顾一切地策划着这场史无前例的削藩大业。

        未央宫后殿,灯火通明,自从削吴的诏书出之后,年轻的刘启似乎有了不祥的预感,一时寝食难安。

        向吴王下达的削藩书已经出去了,到底会激出什么样的事端?吴王真的会反吗?果真反了,朕该如何应对?朕会败么?

        刘启的问题,目前为止,也许,只有天知道!

        在长安车水马龙的街市上,一个须皆白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虽说老人身着粗布灰衣,却难掩其儒者风范。

        只见他坐在马车上,时不时探出头去催问马夫,一双透露出智慧目光的双眼被紧张与急躁所掩盖。看得出来,老人定是遇到了紧急之事,才会如此焦急。

        当马车最终停在威严肃穆的御史府时,老人便急急跳了下来。

        他甚至不等通报便径直闯了进去,怪的是,守卫府门的甲士也不敢阻拦,而是恭敬地任由老人闯了进来。

        老人进得御史府来,只见到处是吏员们来来回回忙碌着。老人驾轻就熟找到正房,入得门房,只见几位官员正低头聆听一位佩戴青色绶带的中年官员说着什么。老人干咳一声,中年官员一看,赶忙撇下其余人快步走到老人面前,躬身道:“父亲,您老怎么来了?”

        其他人见是上司的父亲,也齐齐深深一躬,出得门去,并轻轻把门带上。

        中年官员连忙扶住老人。老人未及坐下,便急忙说道:“错儿,皇上刚刚即位,你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离皇家亲人骨肉,乃至怨恨丛生,你这是为何呀?”

        原来老人口中的错儿正是御史大夫晁错。

        晁错答道:“父亲有所不知,倘不如此,天子地位不尊,社稷不安啊!”

        “荒唐,你可知道,刘氏安了,我晁氏危矣!”老人急火攻心,连声咳嗽了几下。

        晁错顿时慌张起来,高声唤来侍从,想把父亲送到府中去。老人看着晁错坚定的神情,心知儿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脾性,也只能叹口气,摆摆手道:“我还是回颍川老家吧!”

        晁错望着老父的背影愣了会,不免有些惆怅,但当他回过神来之时,又投入到千头万绪的公务当中去了。

        忙于公务的晁错哪里能料到,这一别,竟会成为永别。

        晁父一路颠簸回到颍川家中,预感家门将遭不幸,不忍看到未来的悲惨结局,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服毒自尽了。

        十余天后,晁错还未来得及等来父亲的死讯,却先得知了一个举国震动的坏消息。

        吴王联合六个诸侯国终于举兵造反了。

        局面远远出了刘启和晁错的预想,让晁错在刘启面前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削藩是晁错主导的,削藩的后果晁错也是当着刘启的面拍过胸脯的,可如今倒好,二十二个诸侯国反了七个,除了少数几个明确表示站在朝廷一边的,其余的要么正在观望,要么正在悄然准备。

        刘启望着各郡飞来的急报,特别是梁王求援的奏疏,一时急得六神无主却又茫然无措,只能等待文武重臣前来朝议。

        即便文武大臣并未集齐,他便急忙令侍御史宣布朝议开始。

        “怎么办?”刘启茫然地向大臣们求助。

        话音刚落,朝堂上便如炸开锅般,满是抱怨和叹息的小声议论。

        所有人的眼神都望向了正在凝神苦思的晁错,这个人才是事件的起者和执行者,他都没话,别人就没必要趟这趟浑水,非常时期,说错一个字都有可能引火烧身。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晁错敢于动削藩,那么他必然想好了对策。

        然而,大臣们似乎高估了晁错。

        晁错到现在已经很清楚,他自己错误估计了形势,如果处理不当,不但功业全无,而且还得背上千古骂名。

        可是,如果今天不说出个子丑寅卯,拿出个策略,那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搞不好惹恼了刘启,以后就得喝西北风去了。

        事到如今,一向独断多谋的晁错却迟迟不一言,因为晁错接到奏报的时间太短,而且形势大大出乎他的预料,他还来不及拿出对策,另外,晁错也想能听听别人的意见,自己再做出决断,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刘启见晁错并不急于谏言,急得就差给晁大夫跪下来,他眼巴巴地望着凝神思索的老师,希望他能开金口,把议政的气氛调动起来,哪怕就是说点废话,喊点口号也憋着强吧!

        朝议氛围竟鬼使神差地变得尴尬起来了。

        谁都憋着一肚子话要说,但谁都不好起这个头,毕竟主管大人都没开口,别人也不好插队。而且谁都知道晁大人性格刚直苛刻,要是跟他有所忤逆,指不定以后被打击报复。

        在火烧眉毛的时候,刘启总算明白了一个问题。

        他豁然现三年多的时间,在他的纵容下,朝臣们养成了一个坏习惯。每次朝议,他们会把次言权让给晁错。

        刘启的思维钻进了牛角尖中。

        刘启认为,朝臣们不愿意主动开口的原因在于他们害怕晁错。

        问题严重了!

        刘启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了内忧外患的情绪。刘启虽然隐约意识到了朝廷问题所在,但因为身在其中,他却没能真正悟透,朝臣们害怕的不是晁错,而是晁错背后巨大的身影,这个身影就是他自己。

        没有他的纵容,没有他的宠信,晁错能有这样的威慑力么?

        刘启耷拉着脑袋,依旧望着留着飘然长须的晁错,心中竟然生出一丝陌生感。

        猛然间,晁错干咳几声,朝堂精神为之一振。

        大臣们竖起耳朵,生怕漏掉当朝第一权臣口中的任何一个字。

        晁错高声道:“臣以为,贼势极大,陛下应当御驾亲征才是!”

        晁错话音一落,议政大殿再次炸开了锅。

        挺晁派纷纷称赞这是好办法,可以提高前方士气,震慑反贼。反晁派则不屑一顾,本以为晁大人会有什么妙计良方,没想到整了半天整出一个狗屁办法,可笑至极。

        刘启也是被这条建议给惊呆了,自己虽说骑射皆通,可毕竟从没上过战场,也不懂行军打仗,要他御驾亲征,那是一万个不愿意。

        “朕御驾亲征,那谁来守国都?”刘启的问题表明了他否决了晁错的提议,他自己儿子小,因而没立太子,如果他要御驾亲征,长安城里就找不到有资格的人来担当坐镇国都的重任。

        晁错一时也是急糊涂了,刚出了个馊主意,接下来又给出了让所有人都惊呆了的答话。

        晁错淡然说道:“臣当留守,陛下可出兵荥阳,据形胜之地据敌,暂时放弃徐州潼关一带,等叛军锐气自减,陛下以逸待劳,一举平叛!”

        刘启听得错愕不已。

        这像是臣子说出来的话?这话能出自晁大人之口么?晁错虽说是自己的老师,有师生之谊,但师生之谊怎能违背君臣之道?当皇帝的去上前线,而当臣子却躲在后方坐镇。这成何体统?即便留守,也应该是太后留守,太子留守,怎能说是你晁错留守?况且你来留守,要是你在背后捅一刀,那朕不就完了。

        刘启继续耷拉着脑袋,脑海里浮出一连串的问号。但碍于师生情面,他也不便反驳,只能沉默不语。

        虽说他为政经验尚浅,但他心里还是很清楚,晁错的谏言是万万不能采纳的,龙椅是随时都必须粘着自己的屁股的,要是照办只会死得更快。

        晁错的光芒在刘启心中迅地退却,最终慢慢地黯淡下去。

        半晌无语,刘启的目光不断地在朝臣脸上扫过。

        难道朕的朝堂就没有一个真正的救世大才吗?难道朕真的只能坐以待毙呢?

        刘启的心中第一次体会到了父亲当年求才渴的心境。

        突然,他的眼睛定格在一个身穿重甲肃然而立的将军身上,朝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唯独他却始终垂拱肃立,有所思。

        这位中年将军正是骠骑将军条侯周亚夫。

        刘启猛然记起父亲弥留之际留下的遗言,“事急,可用周亚夫为太尉”。

        刘启召周亚夫出列,二话不说,并在众人的惊疑中当廷拜周亚夫为太尉,命他全权负责剿灭判乱事宜。

        没想到,周亚夫仿佛早有预备,毫不推辞,爽快地应承了下来。

        这一天终于来了,从相士预言到文帝遗命,从父亲教诲到朝廷厚望,我周亚夫,只有一个使命,迎接挑战,为国赴命。

        刘启长舒一口气,他用坚定的眼神告诉新任的太尉。

        国家兴亡,就托付给你了!

        廷议下来,刘启总算明白了不少事情。

        刘启背着双手,站在殿内轩窗眺望,脑海里再一次浮现周亚夫坚定而无所畏惧的眼神,长舒一口气,忐忑不安的内心一时平静了下来。

        战争时期还是得靠武将给自己卖命,指望文臣们无异于自寻死路。晁大夫平日里一向颇有智谋,然而风浪一来,却全然惊慌失措。

        一想到晁错在朝议上说的话,刘启就无法抑制住心底的不快。

        文臣能分享朕的权力,难道武将就不会么?

        心烦意乱的刘启突然又意识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这时候,他的脑海里浮现了一个人,窦婴,他是唯一敢于在朝堂上跟晁错对着干的人。

        窦婴性格耿直,一根肠子通到底,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自从家宴得罪了窦太后,窦太后就对他不理不睬,并开除了他的门籍。窦婴四处不讨好,小官当得没意思,便把官给辞了,赋闲在家。

        刘启对窦婴谈不上什么好感,但却非常赞赏他的忠心。

        在臣子的考核选项中,所有皇帝都会毫无例外地选择忠诚。

        刘启点燃了火药桶,这种时候,他最希望有人能救他一把,但他又不能完全信任救他的人,毕竟能救他的人能耐也极大,谁都无法保证这个人不会点燃另外一个火药桶,为此就必须留有后手!

        刘启叫内侍去召窦婴觐见,他心知窦婴是个软硬不吃的家伙,由自己来召他出山这位仁兄还不一定给面子。不过刘启很聪明,他为接见窦婴专门选了个见面的地方,太后的寝宫。

        刘启顺道给太后请了安,把自己的意思向窦太后交待了一番。关外出了这么大的乱子,太后也是解决危机的主心骨之一。

        窦婴带着一脸的疑虑到了长信殿。

        只见窦太后正襟危坐,而刘启却是一脸的热情。

        窦婴心知有大事生。

        刘启在窦婴面前不打马虎眼,直接表明了他的意思,要窦婴出任大将军,一则抵御叛军,二则节制平叛军队,三则严防朝中大臣的异动。大将军职位在太尉之下,在各种将军之上。

        窦婴果然推辞。

        刘启不停的劝慰,窦婴这小子受了委屈,光靠几句好话他是不会下台的,刘启刚想换副脸孔威胁几下,窦太后适时一声干咳,却仍然一言不。

        窦婴猛然惊醒,只见老太太脸露愠色,窦婴不由自主打了个寒颤,心想如果再推辞不受,就不是开除门籍的问题,而是开除人籍的问题。

        窦婴最终接受了大将军的任命,并马上向刘启举荐了两个人。

        一个是曲周侯郦寄,当年诛除吕产立下大功。另一个是栾布,栾布年轻时跟彭越混的,彭越死后头颅被悬在长安城门外,栾布顶风给彭越头颅祭祀哭灵,他的忠心感动了刘邦,被刘邦拜为都尉,文帝时做过燕相,将军,为人忠肝义胆。

        刘启十分高兴,非常时期,要的就是这种人,要是没有窦婴的推荐,是断然不会想到他们的。

        窦婴接受了大将军的任命,一扫连日赋闲在家的阴霾,但他却怎么也笑不起来,刘启对他好言相劝时露出的笑容,连一向忠厚的窦婴都看到了其中深深的寒意,加上窦太后的横眉冷对,更让窦婴战战兢兢。

        大将军的职位看着光鲜诱人,但它不是常设职位,也就是仗打完了,将军印还是要主动交回给刘启的。这对于窦婴来说倒也无关紧要,关键是窦婴并没有在军中混过的经历。给个名号和大印容易,但履职却不容易。刘启委任状的时候,虽然没有明说,但他的眼神告诉窦婴,要么别做,要么做好,做不好就提头来见。

        提头去见窦婴倒不怕,窦婴怕的是七国之乱动摇了国本,热血青年窦婴是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的。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他报国的最好方式将是血洒疆场。

        大将军不好做,要是容易做,刘启也不会想到他。

        (本章完)


  (https://www.23xsww.net/book/49/49601/18816115.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xsw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wap.23xsww.net